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

2017-03-10 15:50:56      点击:


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,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和脑干病变。



1ABR(听觉脑干诱发电位)在70~80dB出现率最高。随着刺激声减弱,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,至20dB时,仅保留Ⅴ波,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阈值,是ABR(听觉脑干诱发电位)中的主波。



2、其次,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波和波。在能清晰辨认Ⅰ,Ⅲ和Ⅴ时,或证实对每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,检查才可结束。



3、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(即从刺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)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的部位。这里我们主要介绍Ⅰ,Ⅲ和Ⅴ波,讨论其各自的意义。



1波Ⅰ:是由听神经纤维发生的,出现率为100%,正常潜伏期约在12ms。它是计算其他各波的基准,因此辨认波Ⅰ尤为重要。Ⅰ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通常提示内耳的病变,当然,刺激声强度减弱也可能导致Ⅰ波潜伏期延长,但要注意,这种情况从Ⅰ波波峰到其它各波波峰的时间基本未改变。波Ⅰ在老年人的高频听力损失的表现为:波Ⅰ的振幅低或波Ⅰ缺失。增加刺激的强度,减慢刺激重复率或从外耳道中记录,可使波Ⅰ的振幅加大,便于辨认。



2波Ⅲ:来自桥脑的活动,出现率为100%,正常潜伏期约在34ms,振幅一般高于波Ⅰ,最好比较同侧和对侧记录来辨认波Ⅲ。若双侧听力相差悬殊,则对侧记录中波Ⅲ振幅较低,潜伏期较短。如果波Ⅰ正常,波Ⅲ潜伏期延长或消失,Ⅰ-Ⅴ和Ⅲ-Ⅴ间期延长,则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在蜗后。



3波Ⅴ:来源于下丘脑,出现率为100%,正常潜伏期约在56.5ms。波Ⅴ常是最高的一个峰,而且后面继以一明显的颅顶负波。改变给声重复率和降低声强,对波Ⅴ出现率影响较少,在其他波消失后波Ⅴ还可继续存在。波Ⅴ潜伏期延长或消失,临床上最多见于听神经瘤,其它蜗后病变也能导致波Ⅴ的特性改变。



从这里可以发现,我家宝宝两耳间波潜伏期比较,不超过02ms。说明两耳听力较均匀,有发育迟缓的可能性。因为两耳发育应该差不多,两只耳朵差距大,则因为发育引起的可能性就小。现在我家宝宝存在的问题就是两个:一是波形分化差,就怕以后声音听不清;二就是听力反应阈偏高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听力反应阈偏高,也就是弱听,到底弱听到什么程度?这样看听力损失判断。